赵弘: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总裁,非常高兴在这里做简短的交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简单地把总部经济的一个思想,为什么提出总部经济和总部经济概念做一个介绍,第二个怎么推动总部经济,和总部经济的发展我们做了一个调查。
第一个总部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知道二十多年,接近三十多年的发展,有几个力量作用于中国,一个是市场经济,一个是快速的城市化,一个是越来越深的国际化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信息化的发展。市场化、国际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尤其大的。在结束计划经济,资源还不充足的过程当中,地区发展、企业发展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挑战。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的资源配制是按照行政手段来进行的。比如说人才没有多少权力进行选择。但是,在市场经济的问题上,面对的问题完全是供需双方的自由选择。我们发现资源在流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威利性的东西,这是经常看到的。这就是我们的人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他们的流动呈现几个规律:一个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大批的人考大学,出来以后很少回去;第二,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因为大城市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很多人追求从小城镇,小城市向大城市聚集;第三,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少数从中国流向国外。这个流动趋势我们司空见惯,也不应该有任何评论,但是其带来的问题是我们不容回避的。
第一个问题,首先是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我们的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在计划经济时代这是几乎不存在的,因为在中国,目前来说与其说是人才总量不足,到不如说人才的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空间结构上。在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包括广州有很多人才聚集,很多人所学的未必是我们喜欢的专业,但是为了留在这个城市,为了取得城市的优越生活环境,我们愿意这样做。但是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那里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他们的发展确实需要人才,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总部经济到今天,我已经研究了十年,因为正是十年以前,在山西一个小城市的一个大企业老总给我提了一个课题,他就认为我这个企业在这个地区实在是没有办法,所有的努力都不能解决我遇到的困惑,因为这种困惑是地域带来的,并不是企业不努力。经济学有没有一套办法,有没有一套理论解决这个问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四个化”的背景下,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特别是企业面临人才的挑战。
第二个问题,今天有很多荔湾区、天河区的官员,我们政府也有面临这样的问题,原有的生产不足,在快速城市化过程当中被城市包围起来,工业变得不合时宜,成本越来越高,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制造业空心化,成为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必然的一个趋势。但是制造业出去了,经济怎么支撑,城市的支撑点在什么地方,城市经济抓什么,政府很困惑。
我从十年以前提出一个问题,在2006年提出一个概念,就是因为研究北京经济,研究北京经济转型,北京、广州现在面临很多结构转型,实际上北京是最早面临这个挑战,作为首都城市,如何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在城市的核心区,有一些企业,它的功能是比较特殊的,不像经济学上所描述的一个完整的企业,大门进去了,前面一个总部大楼,后面是车间工厂,这是最典型的,最传统的模式,但是在北京中心城区里面,在写字楼布局的是什么呢?企业的总部,研发、设计、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品牌管理等等功能,他们的生产功能并没有在鞋子楼里面,甚至没有在北京的中心城区,这种现象用什么描述它,揭示它?所以在北京我第一次必须在北京的总部和生产制造在空间上分离造成的这种资源配制的模式(特点)。经过几年的研究,我们现在对总部的理解应该从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