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农田作业效率,一些地方政府还出台了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种植规模的政策,使得农田作业规模增大。加之补贴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民的购买需求不断放大。 财政的“三农”政策是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三农”的政策不断创新,力度不断加大,范围不断拓宽,农民受益程度越来越大。
随着国家支持“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加之农机购置补贴和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机推进项目实施进程的加快,有理由相信,农机市场正处于一个大的发展机遇期。
2、经济环境分析
2008年,我国农机行业经济环境则显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发展拓宽了农机市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深化,都需要大中型的、成套的、新型的农业装备,拓宽了农机市场。
(2)农机服务社会化的领域、规模的扩大,拉动了农机市场。我国现在由农民组成的各级专业组和专业户不断增加,农村现有农机化服务组织3081.18万个,另外有农机户3054.60万户,总收入2269.68亿元人民币,其中农机户收入2013.46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830.47亿元人民币,其中农机户770.02亿元人民币,因此,农机服务收入是农民致富的一条渠道,农机户是农民致富的典型。利益机制必将进一步刺激农民购买农机。同时,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的领域和规模在迅速扩大,需购买大量农机。
(3)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机提供了机会。我国在经济发达地区已出现劳动力供应不足,为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靠机械化。很多发达地区已开始推进全面机械化。
(4)农产品涨价,粮食丰收,农民购机能力增强。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明显,据有关部门分析,2008年我国农民平均收入增长6%,农民收入增加将会大大增加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
(5)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小城镇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步伐,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农民需要机械化代替减轻体力劳动,也将推动农机市场进一步发展。
3、社会环境分析
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我国各个经济区域带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造成地区之间消费水平参差不齐,从农机在全国的销售情况来看也能反应出这个问题。从销售区域看,我国的农机销售区域依然集中在部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80%需求的来自鲁、豫、冀三省,20%来自苏、皖、陕、黑、吉、辽等省份。
4、技术环境分析
中国农机行业整体技术装备落后,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单一,成套性差,技术水平低,可靠性差,趋同化严重。目前,我国仅有20%-28%的产品达到了国际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其余约70%左右的产品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国外主要农机企业一贯保持研究与开发费用对销售额的比值基本在2%-5%,而我国农机企业很少能够达到这个比值,这也正是国外先进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我国当前农机行业技术状况有如下特点:
(1)农机动力多,配套机具少。
(2)小型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求。
(3)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插(播)、收获、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低。
(4)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较高,经济作物、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低。
(5)农机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技术储备和研制开发力度不够。
(6)机具老化严重,技术水平不高,更新投入不足。
1.1.2.2 “十一五”期间市场前景预测
根据农业部2010年发展规划,我国耕整地、播种机械化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因而对耕种机械将有较大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农机市场仍将处于一个稳步攀升阶段,但攀升幅度的大小或是否会出现低平过渡将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和行业及企业的自律行为。国家已明确提出在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松辽平原、黄河三角州、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新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