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侧面我们知道,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还可以通过产业链条的方式来传递。比如说要向上游采购零部件,向下游输送一些关键的零部件的技术,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溢出的过程。我们知道,中国有相当多的贸易是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它的产品的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关键零部件的进口。
这样的话,加工贸易的出口在国内的采购率,或者说在国内的增值率就能够反映你的产业链条延伸的程度。我们再观察一下会发现,95年的时候,国内的增值率只有20.8%,但是到了2005年这一比例或者说增值率提高到34%以上。这种附加值率的提升,或者说附加值的增加,本身就意味着产业链条的延伸,意味着一种技术溢出的效应。如果我们再注意下面的这个图(图)我们会发现,2005年仅仅因为国内采购部分的增加,中国的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就增加了558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当年GDP的2.5%,可以说是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延伸的非常重要的贡献。既然我们说企业创新包括三个组成部门,我们应该关心一下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问题,在创新产业下作为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有利因素一方面来自于我们刚才讲的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这个效果应该说也是非常明显的。不利因素就在于本土企业可能面临一个来自更高技术水平企业的竞争的压力。我们说,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来提升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它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这是日本的丰田公司的研发活动在全球的布局(图)。我们可以看出,在它的前三项应该说是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就是说是它的核心技术。但是在这三项中的分布只是集中在日本本土的企业。在欧美只有少量的研发活动。集中在亚洲的研发活动实际上只有市场适应性的研发,制造技术,也就是说为了提高加工效益的研发和批量生产环节的研发,也就是说为了降低成本和进行质量管理的研发。这就说明,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它的技术溢出的效应在技术的层次上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作为本土企业,要想上升到国际竞争的技术制高点,不应该永远跟着其他企业,只是追随或者追赶。仅仅依靠这样的技术溢出效应显然是不够的,这样的话,就需要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这应该说是集中自主创新的原因之一。我们刚才强调了,作为中国企业创新的三个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政府在创新中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我简单地把它概括成为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第一点,比如说政府应该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大家知道,美国在70年代末对美国的专利法进行了修订,其中提出由政府出资资助,由企业来完成的项目,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可以用于商业化。这种应该说是一种创新的结果,对于激励企业更多的开发原始创新成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在90年代末也学习美国的经验,对相关法律进行了调整,应该说在这之后也有了明显的效果。
第二个方面应该是去建立一个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就类似于我们在产业政策和地区政治上实施的独立性的政策。对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给予相应的鼓励。
第三个方面政府要在研发方面要加大投入。这可以通过一个国际比较来说明,如果我们把政府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和它的GDP做一个比较,这部分我要说明是不包括国防方面的研发投入的。你就可以发现,中国的主力是远远低于其他一些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国家的。就说明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
最后一点也应该说是跨国公司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我相信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已经和即将要取得更多实际的成果。
最后,从国际经验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无论是在研发投入的使用结构上来看,还是从中国目前